記者翻開蘇軾詩集、文集,看到與三門峽有關的詩文內(nèi)容豐富,形式多樣,情感充沛,思想深刻。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他對虢州(包括今靈寶部分地區(qū)和盧氏全境)風景的贊美。他的詩文每當提到虢州時,濃墨重彩,情調(diào)激昂,字里行間顯示出,在蘇軾心目中,這里就是桃花源。 蘇軾心目中的虢州 虢州自唐代以來,就被認為是一個風景優(yōu)美的地方。那里有虢州三堂,詩人岑參曾寫了很多贊美虢州的詩篇。文學家呂溫寫了《虢州三堂記》進行全面描述。大文豪韓愈寫了《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》,連用二十一首詩來表現(xiàn)。賈島的詩《題虢州三堂贈吳郎中》也極力贊揚。韋莊也寫了很多詩來贊頌,如《三堂早春》《三堂東湖作》等非常優(yōu)美。 到了宋代,虢州風景依然吸引著無數(shù)文人墨客。幾次經(jīng)過虢州的蘇軾,對虢州極為欣賞。他曾寫過《上虢州太守啟》一文。該文是蘇軾寫給虢州知州的一封書信,原有副題“元祐四年五月赴杭任知州途中作于南都”。該文盛贊虢州風景優(yōu)美,物產(chǎn)豐富: “切以弘農(nóng)故地,虢國舊邦。周分同姓之親,唐以本支為尹。富庶雅高于二陜,鶯花不謝于三川。韓公二十一篇,風光咸在;賈島五十六字,景色如初。有洪淄灌溉之饒,被女郎云雨之施。四時無旱,百物常豐。寶產(chǎn)金銅,充仞諸邑;良材松柏,贍給中都。至于事簡訟稀,瀟灑有道山之況;魚肥鶴浴,依稀同澤國之風。”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虢州是弘農(nóng)郡的故地,也是周朝虢國封地。虢國是周天子的同姓親屬,唐代以李姓為州尹。此地物產(chǎn)豐富高于二陜,江山富麗不遜于三川。韓愈寫的二十一篇詩,所描述的風光如今全在;賈島有五十六字詩,如今的景色還像所記述的一樣。占有大渠灌溉的富饒,接受女郎山云雨的施舍。四季沒有旱災,各種物產(chǎn)非常豐富。寶貴的金銅,充斥虢州各縣;優(yōu)良木材比如松柏,接濟中都洛陽。至于說政事簡明訴訟稀少,此地做官瀟灑如道山修仙似的情形;魚蝦肥美鷗鷺繁多,和江南水鄉(xiāng)似乎風貌相同。 這篇作品,恢宏大氣,歷數(shù)了虢州歷史、人文、資源、風景等,透露出蘇軾對物華天寶、優(yōu)美富饒的虢州的贊美之情。 蘇軾筆下的桃花源 虢州到了宋代,靠近黃河的區(qū)域均劃給陜州所管,這時也就避開了崤函古道主路,這一變化讓很多人都想到虢州來。著名詞人秦觀在《曹虢州詩序》中寫道:“虢為州,在關陜之間,其地不當孔道,無稱使過客之勞。刺史之宅,有水池竹林,其樂可以忘老,故自唐以來號為佳郡,朝之士大夫樂靜退者,多愿往焉。”意思是說,虢地作為州,處在函谷關與陜州之間,不在東西大道之上,沒有接待過往官員這份辛苦。刺史居住地方有水池竹林,環(huán)境好得讓人忘記年老之事,所以唐以來就被稱為好的郡州,朝中士大夫想在安靜中退下來的,都愿意前往此地做官。 王廷老,字伯揚,是蘇轍的親家,也是蘇軾的老朋友。王廷老要到虢州做知州,蘇軾作《送王伯揚守虢》一詩相送: 華山東麓秦遺民,當時依山來避秦。 至今風俗含古意,柔桑淥水招行人。 行人掉臂不回首,爭入崤函土囊口。 惟有使君千里來,欲飲三堂無事酒。 三堂本來一事無,日長睡起聞投壺。 床頭硯石開云月,澗底松根劚雪腴。 山棚盜散人安寢,勸買耕牛發(fā)陳廩。 歸來只作水衡卿,我欲攜壺就君飲。 整首詩的意思是:有人說華山東麓秦末的遺民,為了躲避秦末戰(zhàn)亂,順著山勢來到虢州。至今虢州還有古人的思想意趣或風范。這里有柔韌桑樹,這里的水碧綠清澈,引起行人注意,他們意志堅定頭也不回甩動胳膊,爭著進入崤塞函關土囊之口,來到虢州。現(xiàn)在使君你千里而來,想嘗嘗虢州三堂無事之酒,三堂本來也沒有什么事,太陽很高了才睡起來,聽一下大家的投壺之聲,床頭放著有云有月的虢州石,石上還有澗底被雪泡過的松根。山棚盜一擊就散,不誤人們安穩(wěn)休息。將糧庫里放時間有點長的糧食拿出來獎勵百姓買耕牛。虢州那里水多,待時間長,對水熟悉,回朝后可以做管水的水衡卿。 其中詩的開頭“華山東麓秦遺民,當時依山來避秦。”詩中提到“秦遺民”“依山來避秦”這馬上讓人想起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:“自云先世避秦時亂,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。”所以前四句實際上就是說虢州這片地方就是眼下的桃花源。“至今風俗含古意”就與《桃花源記》說的“不復出焉,遂與外人間隔。問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。”意思相近。詩中的“柔桑淥水”恰似《桃花源記》說的“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。”詩中又說“行人掉臂不回首,爭入崤函土囊口”就是說人們發(fā)現(xiàn)這里有“桃花源”就爭著進去。“崤函土囊口”恰似桃花源的封閉環(huán)境:“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從口入。初極狹,才通人。” 因此,從這首詩可以看出,在蘇軾心目中,虢州就是桃花源。說王廷老到虢州做知州,就是到桃花源去逍遙自在了,讓人欣羨不已。 蘇軾眼中的陜州鐵牛 據(jù)唐代《辨疑志》和五代《中華古今注》,陜州城南有個鐵牛,傳說是大禹治水時為鎮(zhèn)水患而鑄造的,身子高出地面數(shù)尺,牛頭在黃河南岸的陜州,牛尾巴在黃河北岸的平陸縣。鑄造鐵牛多是為了鎮(zhèn)水,《辨疑志》說:“陜州城南有鐵牛,以為陜州臨大河,無此牛,即城不復立。”意思是說,陜州城南有鐵牛,以此來鎮(zhèn)水,如果沒有它,城早就被黃河淹沒。 唐代文學家賈至看到陜州鐵牛,和記載陜州鐵牛故事的鐵牛牌,欣然提筆寫了《陜州鐵牛碑頌》。因陜州有鐵牛鎮(zhèn)河,故文人墨客又將陜州城稱作“鐵牛城”。白居易《送陜州王司馬建赴任》:“自有鐵牛無詠者,料君投刃心應虛。”白居易《送陜府王大夫》:“金馬門前回劍珮,鐵牛城下?lián)盱浩。他時萬一為交代,留取甘棠三兩枝。” 元祐元年(1086年),陳侗到陜州做知州。陳侗與蘇軾、蘇轍都是嘉祐二年(1057年)進士。陳侗出任陜州知州,兩人自然有詩相送。蘇轍先寫《送陳侗同年知陜府》,蘇軾作《次韻子由送陳侗知陜州》。其詩開頭四句寫道: 誰能如鐵牛,橫身負黃河。 滔天不能沒,尺箠未易訶。 蘇軾將鐵牛與黃河進行對比,突出了鐵牛的穩(wěn)固與堅強;同時,通過夸張的手法,寫出鐵牛“滔天不能沒”,進一步強調(diào)了鐵牛承受黃河水患的非凡能力。鐵牛在此成為力量的象征,穩(wěn)穩(wěn)地支撐住洶涌澎湃的黃河水,展現(xiàn)出堅韌不拔、勇往直前的精神。這種意境的營造,使鐵牛的形象更加生動、鮮明,也讓人感受到黃河的磅礴氣勢和鐵牛的非凡力量。蘇軾這幾句詩通過生動的描繪、巧妙的手法和真摯的情感表達,對陜州鐵牛給予了高度的贊美。這種贊美也寓含了他對治理黃河水患、保護百姓的深切期望和寄托。 蘇軾詩中的黃河 蘇軾詩集有《黃河》一詩。有人認為此詩寫于青年時期。黃河三門峽段大多處于崤函古道邊上,這段黃河也最能體現(xiàn)黃河的特點。黃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地位,有抱負之人都渴望親自看到它。蘇軾、蘇轍進京應試,進入崤函古道后,映入眼簾的就是黃河。黃河與其他河流有著迥然不同的特點,他才會感嘆道:“活活何人見混茫,昆侖氣脈本來黃”。全詩如下: 活活何人見混茫,昆侖氣脈本來黃。 濁流若解污清濟,驚浪應須動太行。 帝假一源神禹跡,世流三患梗堯鄉(xiāng)。 靈槎果有仙家事,試問青天路短長。 整首詩的意思是說:現(xiàn)在活著的人有誰見過混沌初開的景象呢?昆侖山的氣脈本來就是黃色的。若要黃色河水變清如同讓清澈的濟水污濁,驚濤駭浪也應該能夠撼動太行山。上天將黃河水源送給大地,神禹四處奔波治水留跡。然而黃河仍常常成災,讓世人時時患魚鱉之苦。乘坐靈槎果真能通天嗎?不知通往青天的路途到底有多遠。 汪師韓《蘇詩選評箋釋》中評價此詩時說:“黃河渾渾泡泡,從天而來,非此才筆賦之不稱。”《黃河》通過描繪黃河的壯麗景象,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歷史的深刻思考。詩中提到黃河的混沌、昆侖山的氣脈、濁流與清濟的對比以及大禹治水的傳說,反映了詩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。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對社會現(xiàn)象的深刻思考和對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。 詩中的“世流三患梗堯鄉(xiāng)”不僅是對社會問題的反映,也是對當時社會狀況的一種批判和反思。從唐末至北宋,黃河不時決口改道。嘉祐元年(1056年),也就是蘇軾首次進京路過崤函古道看到黃河的這一年,治理黃河的“六塔分流”工程正式開動。4月,朝廷發(fā)動數(shù)十萬勞力浚通舊道,堵塞商胡決口,迫使部分河水流入六塔河。所以,此時蘇軾筆下既有對黃河的雄渾的贊嘆,也有對黃河水患的擔憂。 總之,蘇軾創(chuàng)作的與三門峽有關的詩文,有的表現(xiàn)的是自己所見所思,有的是他與親戚朋友間的情感交流,這些詩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蘇軾的內(nèi)心世界,反映了他對政治、社會、人生的思考。這些創(chuàng)作為我們留下寶貴的財富,讓我們?yōu)橹湴梁妥院馈?/p>
|
三門峽這片地方是蘇軾心中的桃花源
本報記者 劉書芳
來源: 發(fā)布日期:2025-04-08 打印

- 上一條:鑄鼎原古國考
- 下一條:一磚一瓦總關情 不辭長做追夢人